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授课对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020级01、02班
课程主讲人:辛晨
教材: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名师精品教材《计算机操作系统》(慕课版),本书由汤晓丹等编著。

一、案例综述
《操作系统》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法,从系统软件功能层面认知操作系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积极寻找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最佳“契合点”。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本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达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案例解析
1、主要思路
《操作系统》课程内容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华,体现了计算机理论理论和技术中最核心的内容。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内容广泛、抽象、学习难度大,不容易把握逻辑脉络,学生也容易失去兴趣。
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基础上,深挖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力求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学习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接受。将操作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从实践中反哺理论,使课堂功能更加多样化。课程思政的着眼点旨在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具体措施
以教材第三章“处理机调度与死锁”举例:处理机是系统最重要的资源,提高处理机的利用率和改善系统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理机调度性能的好坏,对处理机资源的分配和运行实施有效的管理。如果处理不好,则容易形成死锁,进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检测和解除死锁。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本部分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有机融入以下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育人巧妙融合:
(1)多道程序环境下的进程并发必然导致对处理器的竞争,并发进程之间要通过同步机制、通信机制来协调系统整体效率和安全性。(思政元素:竞争无处不在。个体竞争促进个人成长,企业竞争促进社会发展,国家竞争促进国力提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何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利于不败之地,唯有一技傍身,踏踏实实学好专业知识,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在手,这才是根本。)
(2)处理机的调度就是根据一定算法,从就绪队列中选出一个进程占用CPU运行。算法是处理机调度的关键,但每个算法都各有优缺点。(思政元素: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即公平正义。生活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公平只是相对的。将来进入公司,在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岗位,领导分配给每个人的任务难易程度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化。因此在遇到短时间“不公平”待遇时,要常远考虑,提高个人能力才是王道。)
(3)合理协调分配资源才能使所有进程有序执行,不当竞争会引起死锁。死锁产生后,要寻求方法,打破死锁,从而保证系统继续向下执行。(思政元素:沧州发生疫情,城市运转按下暂定键(“死锁”),有人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前(打破死锁),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活正常运转。自然地将沧州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与学生们分享,疫情当前,物资紧张,同学们要降低标准,合理期望,学会理解,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进一步向学生宣传在校的老师们为疫情防控所做出的努力,增强学生抗疫的决心和对胜利的信心,让同学们学会感恩。)
3、教学效果
(1)对操作系统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挖掘出各章节相关的思政素材,力求专业知识和思政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内容安排更加趋于合理,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提高了教与学的积极性,学生课堂出勤率、参与度、教学活动的完成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案例反思
(1)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加入有“温度”的思政元素和人文情怀,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认同感”,使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效,产生协同效应,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2)疫情期间线上授课,虽没线下课堂的直观感受和气氛,但线上授课每学生的参与度会提升,既可第一时间了解同学们的答题情况,也可避免一些学生懈怠、不参与的情况,还可以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快速反馈,进行强化。
(3)理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不是割裂的,思政内容更多的是隐性融入,而不是独立的专题,不要脱离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只要授课老师精心设计、加强引导,简单几幅图片、一两个案例,就能润物于无声,起到很好的思政教学效果,并不会额外占用许多课程时间和打乱原有课程进度。
(1)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在课堂,但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主讲老师可以利用好育人周期和育人空域,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展开思政教育。尤其是在疫情线上教学期间,课程思政也有了更加丰富的施展空间。
(2)每条思政观点都需要明确表达,才能给学生加深印象,因此,要注意总结和凝练。
(3)教师应持续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借鉴优秀同行的经验,更好地承担专业课程同思政教育的双重任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教育。